漁電共生:結合養殖與綠能的雙贏模式
漁電共生是以「一地多用」的方式,將養殖業與太陽能綠能發展相結合,透過設置於魚塭堤岸、引水渠道或養殖屋頂的太陽能板,不僅能生產再生能源,還可提供遮蔭、減少水體蒸發及穩定水溫,有助於提升養殖效益,實現養殖為本、綠電加值的雙贏目標。
此模式對各方皆有益處:漁塭地主可活化空間、提升土地價值並獲得租金收入;電業商提供資金改善魚塭環境,並共享光電收益;養殖戶則能以較低廉的租金持續養殖,並因穩定的環境獲得更佳養殖場域。
漁電共生的實踐展現了綠能與養殖的共存共榮,透過規劃與政策支持,讓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取得平衡。不僅促進再生能源應用,更為漁民創造永續收益,實現多方互利的永續發展藍圖。
漁電共生類型?
漁電共生分成「室外養殖地面型」與「室內養殖屋頂型」兩種類型:
類型一:室外養殖地面型:綠能設施遮蔽率40%
光電設施在立於養殖池內、浮於養殖池或立於養殖池旁的塭堤。
根據養殖物種、作業方式或環境等等的不同,搭配不同的光電配置,光電設施可立於養殖池內(魚塭立柱型)、浮於養殖池(魚塭浮筏型)或立於養殖池旁的塭堤(魚塭塭堤型)。
類型二:室內養殖屋頂型:建物建蔽率80%
指光電設施架設在室內養殖池的屋頂上。
光電設施架設於室內養殖設施的屋頂。若涉及海岸管理法之路域緩衝區內土地,內政部營建署建議須留設30%露天開放空間(含室外蓄水池)。
室內養殖結合光電優缺點
高投資回報
室內魚塭結合太陽能屬於屋頂型太陽能,能達到最高80%的架設率。對於投資方和地主而言,這能顯著提升投資報酬率。
符合養殖趨勢,減少地方抗爭
室內魚塭是國際養殖業的發展方向,不僅滿足漁民的實際需求,也大幅降低地方抗爭的可能性(避免因地方反彈造成的工程延誤或損失)。
合約期滿後資產保留
合約期滿後,建築主體無需拆除,仍可繼續供漁民養殖使用,並為投資方節省拆除費用。
高專業門檻
設計規劃需具備高水準專業知識,依法規規定,養殖收成需達7成並有完整產銷紀錄。此類案場需結合實際養殖設施設計。
施工與費用挑戰
此類工程施工難度高且成本昂貴。魚塭需使用怪手塑型堤岸、混凝土鋪底,並結合特殊鋼構設計。下方為室內魚塭,需確保不滲水,對太陽能板與防水結構的施工要求亦高。
後續運營管理需求
養殖與設備維運需由專業團隊負責,確保魚塭與光電系統的長期穩定運作。
室內養殖場架設太陽能板規劃重點
創新結構設計
室內養殖場結合光電不同於傳統堤岸棚架,採用主體建築結構。建築物高度3至4米,使用鋼骨結構支撐,全結構以PE膜完整包覆,形成完全密閉空間,上方再鋪設太陽能板,兼顧光電效益與養殖需求。
多層保護與通風系統
建築內層設置防鳥網,有效阻擋鳥類進入,防止病菌帶入水池,保護養殖安全;外層PE膜具防風雨功能,並可使用捲簾器靈活開關,調節通風,為室內養殖提供適宜的環境,同時完全符合政府對養殖場結構的相關規範。
跑道式硬底池設計
養殖池採跑道式硬底池設計,池深1.8米,池底以水泥鋪設,便於集中汙染物進行清理管理,簡化養殖戶日常工作流程。本設計可根據不同養殖物種調整,例如專養白蝦,展示其對各種養殖需求的適應性。
耐久與防腐材質
因台灣魚塭多位於高鹽高濕的沿海地區,我們採用8米基樁作為主體支撐,確保建築結構穩定性。同時,所有鋼骨均經鍍鋅處理,附著量達到700以上,有效防止腐蝕及結構損壞,避免對水質及養殖產量造成影響,並保障太陽能模組20年的安全使用壽命。
漁電共生場域規劃與優化設計
場域土方挖填遵循「土方不移入、不移出」原則,維持養殖場域需求。土方計算由技師詳實評估,施工許可申請時提供設計資料。若需額外用土,將依法申請合法來源。
土方平衡原則
現有進排水系統混亂且易損,透過綠能設施規劃重新設計,必要時採地下化,加強穩定性,降低維修成本並提升工作安全性,同時改善電力供應,減少農業損失。
進排水及電力系統優化
冬季低溫對養殖影響大,可在堤岸立柱快速搭建防風棚,結合太陽能板增強穩定性,降低成本,提供有效保護,減少水溫驟降帶來的損失。
防風棚設置與強化
one-stop service 光電至養殖.一站式客製化服務
評估丈量
設計規劃
文件申請送件
建置施工
養殖實績
登記售電
- 先有魚.再有電 -
室內養殖結合太陽能
室內養殖結合太陽能,符合政府所提倡的先有魚、再有電。和合已有成功案例,如想更進一步了解漁塭如何結合光電,請先填寫完整表單,初步評估後會盡快的與您聯繫。